在鄂州这片浸润着历史底蕴的土地上,教育始终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近年来,鄂州教育系统以校史资源为纽带,通过课程整合、数字赋能、实践创新等方式,构建起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
在鄂州这片浸润着历史底蕴的土地上,教育始终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近年来,鄂州教育系统以校史资源为纽带,通过课程整合、数字赋能、实践创新等方式,构建起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教育生态。这种探索不仅让尘封的档案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资源,更使校园文化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精神坐标,形成具有鄂州特色的教育叙事模式。
数字化平台重构校史叙事
鄂州学校网站通过三维建模与数字影像技术,将静态校史转化为动态场景。如湖北大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委会实施的校史馆布展项目,采用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技术,将校史场景进行数字化复原。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,可穿梭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场景,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学校发展脉络。
这种技术整合突破了传统展陈的时空限制。鄂州市教学研究室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时明确提出,探索“数字校史馆+课程资源库”的融合模式。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,其网站设置“时空走廊”板块,将历年校刊、老照片、校友手稿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归档,形成可交互的编年体校史图谱,实现从平面展示到立体叙事的转变。
课程体系注入文化基因
在校本课程开发中,鄂州注重将校史元素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。参照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的“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课程”理念,鄂州三中开发的《红色记忆》校本课程,将校史中的革命故事转化为历史情境教学案例。课程设置“档案解密”“口述史采编”等模块,让学生通过分析原始档案、访谈老校友等方式完成探究性学习。
这种课程创新得到系统化支撑。鄂州市教学研究室将校史课程纳入“四优评比”体系,建立“基础课程+拓展课程+实践课程”三级架构。如鄂州实验小学开发的《校史里的数学》课程,通过计算建校初期的办学经费、测绘老校园平面图等任务,实现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培育。
实践活动激活历史记忆
鄂州学校网站不仅是展示平台,更成为实践活动的中枢。借鉴仰天湖小学“校史馆课程”经验,鄂州多校建立线上实践学分系统。学生参与校史讲解、文物修复、微电影制作等项目,可通过网站提交实践报告并获得相应学分。这种机制使校史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。
在活动设计上注重代际传承。鄂州中学网站开设“校友记忆”专栏,组织在校生与老校友开展云端对话。2023年校庆期间,该校通过网站直播老教师重游校园活动,实时生成包含历史照片对比、口述史录等元素的交互式纪念册,实现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。
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
鄂州教育系统突破校园边界,构建起多元协同的资源网络。根据《推进鄂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求,各校网站设立“社会课堂”专区,接入市博物馆、科技馆等机构的数字资源。如鄂州一高与市档案馆合作开发的“校史档案云课堂”,实现珍贵史料的高清在线阅读与批注功能。
这种资源整合具有双向赋能效应。在鄂州职业大学的网站建设中,引入企业技术力量开发AR校史导览系统,同时将学生设计的数字化校史作品反哺企业文创开发。这种产教融合模式,既提升校史资源的应用价值,又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践机会。